“阳光号列车”2016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是一个朝气蓬勃、充满爱心、踏实吃苦、极具责任与担当的团队。团队由外语学院和体育学院的23名师生组成,来自8个不同的专业班级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——“助力精准扶贫、关爱留守儿童、传播正能量”。
2016年7月6日,冒着酷暑,23名师生来到宜昌市兴山县水月寺镇中心学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这一来,就是25天。25天里,23名师生,4人一间住在水月寺镇中心学校学生宿舍,每3人一组轮流值班买菜做饭,每天早上6点起床、7点准时接孩子们到校,晚上6点护送学生们回家,晚上9点开会商讨教学任务……
25天里,23名师生招收了208名学生,开设了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文化讲座、素质拓展、舞蹈、艺术等23门课程;为山区贫困学生募捐现金3000元,捐赠价值4000多元的书包、文具和作文本,走访贫困和特殊家庭28户,最远行程13公里,形成支教日记、社会实践报告400余篇……团队被兴山县团委授予“暑期社会实践最佳团队”荣誉称号。
实践在山区他们奉献爱心
208名学生,8个班级,不仅开设了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等基础课程,同时还结合当地学校及学生需求开设了妙趣横生的素质拓展、足球、普通话、舞蹈、书法、荆楚文化等课程,为当地孩子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。
这得益于“有备而去”、得益于“名师指导”、得益于“团队作战”。6月28日,23名师生开始集中备课、分担教学任务。为了上好课,23名师生开始一对一的听课、试讲。整整一个星期,准备课件、文稿;整整一天时间,请外语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王娟、潘翠琼老师指导,人人试讲过关。
在上课过程中,学生们遇到问题,总是“团队作战”,齐心协力过难关。“8年级学生,平时不守纪律、不爱学习,家长管不住,送到学校来。我管不住啦,怎么办?” 就在志愿者陈慧珺苦恼时,伍廉松老师带着江晨阳、刘铭等几个“老将”到班会诊,听课、修改上课内容、做游戏……渐渐的,师生融洽了,上课效果好了。
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。师生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、学习态度的养成,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,关注每一位同学,经常和孩子们谈心。晚上11点钟,仍能看到他们细心批改作业的身影。美术老师因为马的画法,让多位老师帮忙做道具,希望开启孩子的创造力。虽然这些过程很难,但当老师们的辛苦换来孩子的进步时,他们觉得一切都值得。当看见学生成绩从50分上升到75分时,老师甚至在办公室跳起来,让所有人分享他的快乐;当看到孩子们创造出了“闪电”马、“超人”马时,老师欣慰地笑了。
实践在山区他们肩起责任
25天的暑期实践活动,是酸酸的、涩涩的,团队的师生们用爱心与智慧努力去承担、去改善。
208名学生,80%的学生家庭或多或少有一些缺憾,经济条件好的、父母文化高的,都将孩子送到县城读书了,留在当地学校的孩子,大多来自单亲家庭、贫困家庭、多病多灾的家庭,他们长年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陪伴。有的孩子有心结没有人问没有人讲;有的孩子有掩饰不住的无奈却故作坚强……实践团队的师生们看到这些很是辛酸,他们无法解决学生家庭的生计问题,无法劝导外出谋生的家长回乡照顾孩子,他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的心灵以安慰。家访,和孩子们一起回家,聊聊天,是最好的“药”。
四年级的小丽,十分痛恨自己的家人,不愿意与同学们交流。她母亲患有精神疾病,且有暴力倾向,父亲耳朵失聪,家里破败的房屋内几乎没有一点值钱的家当。小丽自小成长于这种环境,孤独地背负着生活的艰辛。3名师生来到她的家中探望时,小丽感到十分惊喜。一番交流后,许久不说话的小丽突然啜泣起来,哽咽着表示不会再恨父母,会努力学习,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。临走前,大家看到,小丽重重地亲吻了每位家人的脸颊。
三年级的张婉颖同学,家庭经济十分困难。了解详情后,师生们积极募捐,为其家庭募捐到了3000元现金和衣物等生活所需物资。当志愿者来到她家时,她的妈妈搓着双手说“感谢你们来看望、帮助我们。我再苦,也要让我的孩子读书,走出大山。”临别时,她妈妈非要留大家吃饭不成,又拿出家里的红薯和西红柿,一定要送给大家,并送了师生们一程又一程。